2025年3月22日,伊拉克工业部长哈立德·巴塔尔·纳杰姆(Khaled Battal Najm)宣布,与一家名为Shang Xin的中国公司签订一项价值超20亿美元的合同,在巴士拉建设大型工业综合体。
此举标志着中国在伊拉克经济领域的深入布局,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一步巩固与伊拉克的合作。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伊拉克生意经”系列第47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根据伊拉克当地媒体3月22日的报道,伊拉克工业部长哈立德·巴塔尔·纳杰姆与这家中国公司正式签署合同,计划在南部石油重镇巴士拉打造一座投资额超过20亿美元的工业综合体。这一项目不仅是中伊两国经济合作的最新成果,也被视为伊拉克重振战略工业的重要一步。
但是,我们尚未查明这家名为Shang Xin的中国公司,是哪一家中国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纳杰姆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与该工业联合体同时签订的另一份合同涉及年产100万吨海绵铁(直接还原铁,DRI)的生产计划,旨在满足国内需求并为未来出口奠定基础。
据《伊拉克新闻》(Iraqi News)此前于2023年11月30日的报道,中国民营企业青山控股集团(Tsingshan Holding Group)有望成为该项目的核心承建方。青山控股以不锈钢和镍产业闻名,其计划在巴士拉建设工业联合体,利用直接还原铁技术生产海绵铁。
业内人士推测,此次与该工业综合体同时获批的100万吨海绵铁项目,或与青山控股密切相关。
纳杰姆表示,这两项合同的谈判因其重要性和规模耗时较长。工业综合体将整合海绵铁、铝材和不锈钢生产设施,既服务于伊拉克本地市场,也为出口潜力提供支持。
伊拉克国家通讯社(INA)报道称,该项目的所有权将归属工业部下属的国有公司,采取“工业城市法”框架下的投资管理模式,确保国家对战略资产的控制。
为推动项目落地,纳杰姆于3月21日亲赴巴士拉,监督多项工业项目的进展。他为新工厂奠基,启动了钢厂熔炉的试运行,并视察了乌姆卡斯尔(Umm Qasr)的铁管厂,检查巴士拉至哈迪萨(Basra-Haditha)输油管道的实施情况。
纳杰姆强调,工人需加快进度,确保工程达到标准。他还坦言,项目相关法律程序颇为复杂,但在总理穆罕默德·希亚·苏达尼(Mohammed Shia al-Sudani)的直接支持下得以顺利推进。
中国对伊拉克的投资并非仅限于工业领域。
据《bne IntelliNews》报道,中国企业目前在伊拉克石油行业占据50%-67%的关键角色,反映出北京通过经济杠杆增强在伊拉克影响力的战略。2024年6月,苏达尼总理确认,伊拉克将与中国携手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其中包括中国承建1000所学校的标志性项目。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曾指出,这项“石油换重建”计划通过伊拉克对华石油销售所得资助建设,目前已有数百所学校开工。然而,西方对此举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中国扩大区域影响力的新步骤。
此外,3月初,伊拉克宰加尔省(Dhi Qar)省长穆尔塔达·易卜拉希米(Mortada Al-Ibrahimi)宣布,与中国公司“CCTE”签订合同,在苏克舒尤赫区(Suq Al-Shuyukh)建设一座100床位医院。这一项目由2024年投资预算支持,凸显中国企业在伊拉克基建领域的广泛参与。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伊拉克的投资热潮得益于其高风险容忍度和外交灵活性。
《外交学者》(The Diplomat)评论称,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和油气资源使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正通过能源、基建和工业项目,逐步深化与伊拉克的伙伴关系,助力后者实现经济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