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义玻璃计划投资7亿美元,在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建设太阳能玻璃制造厂,助力埃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此举不仅深化中埃合作,也彰显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领域的领先地位。
据《埃及今日报》(Egypt Today)3月19日报道,总部位于香港的上市公司信义玻璃(Xinyi Glass)计划在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SCZone)投资7亿美元,分两期建设一座太阳能玻璃制造工厂。
该工厂预计年产150万吨太阳能玻璃和110万吨高纯度硅砂,后者是生产太阳能玻璃的关键原材料。项目的大部分产品将面向区域及全球市场出口,凸显埃及作为新能源制造中心的潜力。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埃及生意经”系列第84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埃及总理穆斯塔法·马德布利(Moustafa Madbouly)对此高度重视,已指示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以加速工厂建设进程。
目前,信义玻璃正在办理相关监管审批手续,为项目动工做准备。埃及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太阳能组件本地化生产,2024年10月已将太阳能电池列为12个优先发展的战略产品之一。此次投资正契合这一政策导向。
信义玻璃是中国光伏玻璃领域的龙头企业。
据其官网数据,公司占据全球约30%的光伏玻璃市场份额,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玻璃生产商。自2007年进入光伏玻璃领域以来,信义玻璃不断扩展产能,其母公司信义集团也在全球玻璃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次投资埃及,不仅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与非洲国家合作的又一例证,也反映了中国光伏产业向海外扩展的趋势。
埃及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势头同样强劲。
据埃及《金字塔报》(Al-Ahram)报道,2024年8月,埃及电力与可再生能源部长马哈茂德·埃斯马特(Mahmoud Esmat)表示,埃及正在开发总计715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其中包括与阿联酋马斯达尔(Masdar)、埃及本土企业Abydos以及挪威Scatec等公司的合作。
为吸引投资,埃及政府推出多项激励措施,包括以每年2%的电力生产分成换取项目用地,降低可再生能源系统组件的关税从5%至2%,增值税从14%降至5%。
中国企业在埃及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并非个例。
2024年12月,《埃及今日报》报道,中资企业博达新能在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启动了投资1.5亿美元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工厂,计划产能达8吉瓦(GW)。此外,财新网曾报道,2023年中国新兴铸管(Xinxing Ductile Iron Pipes)宣布在该区域投资20亿美元建设钢铁厂,显示中国对埃及工业潜力的持续看好。
国际媒体也对此给予关注。
《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指出,埃及凭借苏伊士运河的地理优势,正成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和欧洲市场的桥头堡。
路透社(Reuters)则报道,2023年10月,苏伊士运河经济区与中资企业签署了价值67.5亿美元的绿色氨和氢项目协议,进一步凸显其在全球绿色能源供应链中的地位。
信义玻璃此次投资,不仅将推动埃及新能源产业链升级,也为中国光伏企业在中东和非洲市场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中埃合作有望在未来催生更多类似项目,共同助力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