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伊贸易突破550亿美元,中国企业加速布局中东市场
中伊贸易突破550亿美元,中国企业加速布局中东市场

中伊贸易突破550亿美元,中国企业加速布局中东市场

据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参赞徐海峰透露,中伊两国2024年贸易额已突破55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凸显了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在中东市场的快速崛起。

从能源合作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资本正以伊拉克为支点,加速出海中东,展现出强大的经济影响力。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伊拉克生意经”系列第45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中伊贸易十年腾飞:从战略伙伴到经济支柱 

自2015年中伊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以来,双边关系迈入快速发展期。

徐海峰在接受伊拉克国家通讯社(INA)采访时表示,2024年中伊贸易额超过550亿美元,相较2022年的533.7亿美元(数据来源:《伊拉克新闻》)增长显著,且较十年前翻了数倍。

这一成就得益于两国高层的频繁互访和政治互信的不断增强。中国领导人对伊拉克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支持,为经济合作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23年中国从伊拉克进口额达393.8亿美元,其中原油占据主导地位,伊拉克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仅次于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2024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强化,贸易额突破550亿美元,显示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深度绑定。

二、中国企业深耕伊拉克能源与基建 

中国企业在伊拉克的足迹日益加深,尤其是在石油和基础设施领域表现突出。徐海峰指出,中国公司积极参与伊拉克油气田开发,帮助提升原油产量并推动伴生气利用,助力伊拉克实现能源自给。

例如,2024年5月,中国企业在伊拉克第五、第六轮油气田勘探许可中赢得多个项目,巩固了其在伊拉克能源领域的地位(数据来源:《路透社》)。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伊合作另一亮点。自2019年伊拉克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企业在伊拉克承建了包括桥梁、公路和学校在内的大量项目。

徐海峰透露,截至2024年,中国已完成超600所学校的建设,覆盖伊拉克多个省份。这不仅改善了当地民生,也为中国建筑企业打开了中东市场的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等国企在伊拉克油田的布局日益扩大。例如,西古尔纳1号油田已由中石油接手运营,日产能力达54万桶(数据来源:《标普全球》)。

这表明中国企业在中东能源市场的竞争力正超越西方传统玩家。

三、出海中东:机遇与挑战并存 

伊拉克只是中国企业出海中东的一个缩影。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对中东地区的投资和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据《外交学者》报道,2023年中国从中东进口原油总额激增,伊拉克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沙特、阿联酋等地加速布局,从能源到科技、基建,全面渗透。 

然而,这一进程并非坦途。伊拉克复杂的政治环境、安全风险以及与美国的地缘博弈,给中国企业带来挑战。

例如,2024年11月,伊拉克暂停了一项价值100亿美元的“石油换基建”协议,显示出当地政策的不确定性(数据来源:《外交学者》)。

此外,美国试图通过引入本国企业重塑伊拉克能源格局,对中国形成潜在竞争压力(数据来源:《福布斯》)。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展现出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较于西方公司因安全和政治因素退出伊拉克,中国资本凭借灵活的策略和长期眼光占据先机。这种模式也为其他中东国家提供了借鉴。

四、未来展望:中伊合作的新篇章 

展望未来,中伊合作仍有广阔空间。徐海峰强调,中国将继续支持伊拉克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能源转型和基础设施升级方面。随着伊拉克计划到2030年大幅提升油气产量,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将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也不容忽视,例如太阳能和风能项目可能成为新增长点。 

从更广层面看,中国企业以伊拉克为跳板,进一步辐射中东市场,不仅有助于分散贸易风险,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机遇。

2023年伊拉克央行宣布允许对华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数据来源:《路透社》),这一举措或将进一步巩固中伊经济纽带。

五、结语 

中伊贸易突破550亿美元,是两国十年战略合作的硕果,也是中国企业出海中东的里程碑。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中国资本以能源和基建为抓手,正逐步重塑中东经济格局。然而,如何在复杂地缘政治中保持平衡,将是中国企业未来成功的关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