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玻纤商对中国埃及工厂提起贸易投诉,首次威胁产能跳板模式
欧洲玻纤商对中国埃及工厂提起贸易投诉,首次威胁产能跳板模式

欧洲玻纤商对中国埃及工厂提起贸易投诉,首次威胁产能跳板模式

欧洲玻璃纤维行业针对在埃及运营的中国制造商提起反倾销诉讼,指控其受益于不公平补贴并要求征收高额关税。

这起案件不仅关乎欧盟市场的公平竞争,也凸显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全球扩张的复杂性与争议性。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埃及生意经”系列第61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欧洲制造商再度出击

2024年末,欧洲玻璃纤维生产商联合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针对埃及中国制造商的反倾销投诉,指控这些企业利用补贴在欧洲市场倾销低价玻璃纤维,严重冲击本地产业。

这并非首次针对中国企业的类似指控。2020年,欧盟已对埃及中国公司征收13.1%的反补贴税,但生产商认为这一税率未能有效遏制进口激增的趋势。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投诉是依据欧洲法院2024年11月的裁定,该裁定确认了中国与埃及政府间经济合作区域的补贴行为可纳入欧盟法律框架进行反补贴调查。

针对“通过经济区规避原有反倾销措施”的指控,欧洲玻璃纤维行业组织秘书长塞德里克·詹森(Cedric Janssen)表示:“这些经济区本质上是中国的海外延伸,为其提供了便利的生产和出口条件。”

目前,欧洲生产商希望通过进一步调查,将从埃及进口的玻璃纤维倾销幅度确定为25%,以增加关税力度并保护本地产业。

二、玻璃纤维市场的竞争格局

玻璃纤维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材料,广泛应用于风力涡轮机叶片、太阳能电池板和建筑复合材料等领域。

欧洲市场每年的需求量约为100万吨,目前由欧盟内八个国家的企业供应。然而,全球玻璃纤维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生产国,其产能已达到欧洲需求的两倍以上。

埃及本地市场的需求有限,其40万吨产能几乎全部面向出口。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与埃及政府合作,在埃及建立了专门的经济区,用于玻璃纤维等产品的生产。

这些经济区享有政策优惠和基础设施支持,使得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同时规避了欧盟此前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措施。

欧洲生产商的担忧在于,低价进口不仅影响市场价格,还可能削弱本地企业的技术投资能力与创新驱动,长远来看将威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一带一路助力中国产能输出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中国政府通过该计划投入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转移以及资源开发。埃及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中国企业的投资。

以玻璃纤维行业为例,中国制造商不仅在埃及建立生产设施,还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低成本融资等方式降低了整体出口成本。根据欧洲法院的裁定,这些补贴可被视为“跨境补贴”,在欧盟反补贴税适用范围内。

这种模式的成功实施,使中国企业得以迅速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然而,这种扩张也引发了欧美制造业的激烈反应,欧洲玻璃纤维行业就是最新的例子。

四、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动

此次反倾销投诉反映了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也暴露出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竞争的复杂性。

由于埃及缺乏本地市场,确定出口价格与本地价格的差异存在较大困难,这为倾销幅度的评估增添了不确定性。然而,欧洲生产商已提出基于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的计算方法,希望借此获得有利裁决。

与此同时,欧洲委员会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面临两难。一方面,需要平衡内部产业保护与市场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在中欧经贸关系密切的背景下,加大关税可能引发进一步的贸易争端。

业内专家指出,此案的裁定结果将对中欧贸易关系及全球玻璃纤维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欧洲制造商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争取公平竞争的行动,也是抵御海外低价进口的关键战役。

而对于中国企业,这既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成功布局海外市场的成果展示,也意味着在国际规则框架内面临更大的合规与竞争压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将面临更复杂的贸易环境。如何在扩大海外市场的同时应对各国日益严格的贸易审查,将成为中国制造在全球化道路上的新课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