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内阁近日批准了总值100亿美元的“天然气增长综合项目”(GGIP)下两项重要合同,标志着该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该项目由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能源(TotalEnergies)主导,旨在优化资源利用并提升电力供应。中国石油管道工程公司和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参与其中。
2025年3月底,据伊拉克总理办公室声明,伊拉克内阁已正式批准“天然气增长综合项目”(GGIP)框架下的两项重大能源合同,总投资高达100亿美元。该项目由道达尔能源牵头,与巴士拉石油公司(持股30%)和卡塔尔能源公司(持股25%)合作开发,旨在通过油气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伊拉克电力短缺现状并推动经济增长。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伊拉克生意经”系列第52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1. 海水供应项目提速油田开发
其中一项合同涉及“公共海水供应项目”(CSSP),由国有巴士拉石油公司授予中国石油管道工程公司(CPP)。该合同编号为CSSP-ITT-06,专注于建设一条海水输送管道,将海水注入油田以提高采收率。
据报道,中国石油管道工程公司自2023年中起便被视为该项目的主要竞争者。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工程公司在油气管道建设领域享有盛誉。
CSSP项目分为两大核心部分:一是CPP负责的管道建设包,二是水处理设施建设包。管道项目预计耗时54个月,其中42个月用于工程设计、采购和建设,余下12个月用于运营、维护和培训。
《路透社》指出,该项目将为伊拉克南部油田提供稳定的水源支持,显著提升原油产量,同时减少对淡水资源的依赖。
2. 拉塔维气田助力能源转型
另一项合同聚焦拉塔维气田的天然气处理厂建设,由伊拉克国有南方天然气公司授予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CPECC)。
据行业媒体《MEED》2024年初报道,CPECC以约17亿美元的报价成为该合同的领先竞标者。
该工厂初期设计产能为每日3亿立方英尺,未来计划扩容至6亿立方英尺,将处理包括卢海斯、马季努、拉塔维、西古尔纳2号和图巴等油田的伴生气。
这些油田长期以来因伴生气燃烧排放(气炬)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据世界银行数据,伊拉克每年燃烧约1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经济损失超20亿美元。
通过捕集和加工这些气体,拉塔维天然气处理厂不仅将为国家电网提供稳定的电力来源,还将生产液化石油气(LPG)和凝析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美国咨询公司KBR负责该项目的前端工程设计(FEED),确保技术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3. 能源安全与环保双赢
这两项合同的落地,是伊拉克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进口电力的依赖的重要举措。据《金融时报》分析,伊拉克长期依赖伊朗进口天然气发电,高昂的成本和地缘政治风险使其能源安全面临挑战。
GGIP项目通过本地化天然气资源开发,不仅有望降低电力成本,还将减少因气炬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助力该国兑现气候承诺。
道达尔能源在声明中表示,GGIP是其在伊拉克能源领域的核心战略项目之一。自2021年签署协议以来,该项目已吸引包括卡塔尔能源在内的国际资本参与。
《中国能源报》评论称,中国企业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体现了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基建中的技术与执行优势。
4. 经济与产业协同效应
除了直接的能源效益,这两项合同还将带动伊拉克相关产业链发展。拉塔维气田项目预计为当地创造数百个就业机会,而海水管道建设也将刺激工程设备和物流需求。
伊拉克政府强调,GGIP不仅是能源项目,更是推动经济多元化、吸引外资的支柱性工程。
随着这两项合同的推进,伊拉克正加速从资源出口型经济向综合性能源经济转型。未来,GGIP的全面实施或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中东能源版图中的地位,为“2030愿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