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近日请求中国指派一家国有建筑公司,承建可容纳22万外籍劳工的六大住房项目。此计划旨在改善低收入劳工生活条件,并回应近年因设施不佳导致的致命事故。
据科威特《Alqabas》报报道,科威特政府已正式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由一家具有全球声誉的国有建筑公司负责建设六大劳工住房项目,以容纳约22万名外籍劳工。
科威特外交部长助理萨米赫·哈亚特(Samih Hayat)表示:“我们正等待中国政府指定一家有能力承担这一重大项目的公司。”此举不仅是两国合作的新篇章,也反映了科威特对改善外籍劳工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科威特生意经”系列第15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该计划并非临时起意。早在两年前,当时的科威特王储马沙尔·艾哈迈德(Mashal Al-Ahmed)访问中国时,便向北京提出了这一住房项目设想。
然而,项目在过去一年中显著提速,尤其是2024年科威特西北部贾赫拉省一处劳工住房综合体发生火灾,造成近50名工人丧生,其中大多为印度籍劳工。这场悲剧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促使政府加快推进住房改革。
据《Alqabas》报道,新建的六大综合体不仅旨在解决劳工住房短缺问题,还将提升低收入工人的生活水平,同时缓解交通拥堵。
科威特作为海湾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与其他 gulf 国家一样,高度依赖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外籍劳工。
根据科威特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9月底,该国近500万人口中,外籍劳工超过210万人,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另有70万名家政工人。这一庞大群体为科威特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其居住条件长期以来备受诟病。
近年来,科威特外籍劳工因恶劣工作和生活环境频发事故。据《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2024年8月报道,一场火灾导致49名外籍劳工丧生后,科威特政府启动了对建筑违规行为的打击行动,但外界指出,这并未触及低工资和不安全住房的深层问题。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也曾报道,科威特依赖的“卡法拉”(Kafala)雇佣制度使外籍劳工缺乏法律保障,住房设施老旧、拥挤的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全球影响力无疑是科威特选择其作为合作伙伴的关键。据中国《经济日报》报道,中国建筑企业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承接了多个中东地区的重大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海外施工经验。
例如,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oration)在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的项目中展示了高效和高标准的执行能力。科威特此番选择中国企业,既是对其技术能力的信任,也希望借助中国经验改善本国劳工住房现状。
《Alqabas》援引消息人士称,该项目预计耗资数亿美元,具体金额尚未公开,但其规模和意义不言而喻。建成后,这六大住房综合体将成为科威特外籍劳工生活条件改善的标志性工程,同时也将进一步深化中科两国在经济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
科威特此举不仅是对外籍劳工福祉的回应,也是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中国技术支持下,这一住房项目若能成功落地,不仅将惠及数十万劳工,也可能为海湾国家劳工政策改革树立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