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Neom来华推介,中国企业为什么总是只在凑热闹
沙特Neom来华推介,中国企业为什么总是只在凑热闹

沙特Neom来华推介,中国企业为什么总是只在凑热闹

沙特Neom的推介盛宴在斋月落幕之后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拉开帷幕,首站便是繁华的北京。

这两天,这场活动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现场高谈阔论,热闹非凡。

如同其他与沙特相关的盛事,此次活动同样吸引了数百家中国企业踊跃参与,共襄盛举。

然而,就在此前的半个多月里,彭博社的一篇爆料文章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章披露Neom项目因资金捉襟见肘而不得不缩减规划规模。

这一消息在中国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为当下热议的中东话题蒙上了一层阴影。

尽管不少媒体纷纷站出来为Neom辩护和澄清,但对于务实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商机。

但说到商机,不少企业却感到迷茫和困惑。

为何在中东和沙特的一场场活动喧嚣过后,他们总觉得自己只是在凑热闹,而真正能抓住的商机却寥寥无几。

这究竟是企业们的错觉,还是隐藏在热闹背后的真相?

或许,这需要我们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冷静,用更敏锐的洞察力去探寻那些被忽略的商机。

01

要想深入Neom的商业领域,首先得有个正式的“入场券”。

众多中国企业或许已沉浸在各类沙特相关的新闻资讯中。

甚至跨足至沙特参与各类论坛展会,更有决心者已实地进行了商务考察。

然而,尽管历经这些历练,他们中的许多却仍未能与Neom有直接的接触。

针对此情况,一个明智的举措就是通过Neom的官方渠道,先行注册成为其供应商。

这一步骤,就如同获得了通往Neom商业大门的钥匙。

对于众多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他们深知开发中东市场的关键是区域石化工业和基础设施巨头,诸如沙特阿美、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等。

这些企业每年的外部采购规模,远超当地电商市场的整体销售额

因此,除了在零散的电商市场中寻觅机会,还可以在当地成为这些采购大户的合作伙伴。

特别是对于那些身处中国高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以及受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而陷入困境的建筑业来说,零售或电商并非他们的主攻方向。

相反,像Neom这样的大型基建项目方,才是他们进军中东市场的真正目标客户,双方供需方向也完全匹配。

这些采购大户,都有自己严格而完善的供应商准入流程和资格要求。

中国企业需要精心准备才可以获得这样的供应商资格。

但是,一旦获得供应商资格,中国企业不仅有机会参与其采购,更可以向中东北非的其他潜在客户证明自身的实力。

毕竟,中东本地巨头授予的供应商资格,就是中国企业在当地最好的背书和广告,可以有机会参与更多商机。

所以,不妨从注册为Neom的供应商开始,正式踏入这个充满商机的市场吧。

02

开拓中东市场、挖掘沙特商机,其实还有一个实用的切入点——满足当地中资企业的实际需求。

在中东,有众多出色的中资企业已深耕多年,他们频频获得参与当地大型项目的宝贵机会。

然而,要完美履约,他们急需找到合格的分包商或供应商,但这一任务在中东并非易事。

事实上,许多中资企业在采购环节遭遇了重重阻碍,这不仅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还严重损害了他们在当地业主心中的信誉。

更糟糕的是,有些情况甚至会导致违约和巨额赔偿。

问题的核心在于,大量中国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并未真正进入中东市场。

举个例子,当中国产品需要被采购时,它们必须先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认证,获得市场准入许可,再经由合适的物流渠道运抵中东。

这个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供货不及时,或者成本超标,就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停滞。

同样,许多中国的设计咨询、安装施工、运输吊装等服务业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尽管他们在专业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但由于对中东市场的不熟悉,以及语言和专业能力的双重挑战,使得他们难以参与到中国企业的项目中。

因此,中资企业常常不得不在当地进行采购,但这一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

一方面,寻找合适的本地供应商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信息的匮乏和文化的差异都增加了这一过程的难度。

在中东找供应商,肯定远远不如在中国国内方便.

另一方面,本地供应商的交付能力和质量往往难以达到中国供应商的水平,这使得中资企业在项目实施中经常陷入被动。

我们阿中产业研究院目前就在为多家中资企业建立供应商库,以满足企业在当地进行采购的需求.

因此,对于有意开拓中东市场的企业来说,最值得考虑的切入点就是:

满足当地中资企业的采购需求

03

中国企业还可以尝试满足中资企业采购本地制造产品的迫切需求,以此作为进入中东市场的另一契机。

在沙特、阿联酋等国家,公共资金支持的项目往往伴随着采购本地制造产品的严格规定。

中资企业在承接这些项目后,必须在当地完成一定比例的本地制造采购任务。

然而,正如我们之前所探讨的,本地供应商在满足这类采购需求时往往力不从心。

一方面,本地产能明显不足。

以沙特为例,其严格的本地化采购政策,随着当地项目的增多,而使得采购需求急剧上升。

本地供应商的产能却未能迅速跟上这一增长,导致产能与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

这种差距经常使得中资企业在本地采购时,面临无法及时获得所需产品的困境,进而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本地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普遍不如中国企业。

这导致他们在满足中国订单的能力上可能存在不足,同时也可能难以适应中国企业所熟悉的项目进度节奏。

因此,当中国企业考虑向中东地区投资时,可以优先考虑满足中资企业本地化采购的需求。

在中东地区设立生产基地或供应链节点,中国企业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当地中资企业,还能有效规避一些国际贸易壁垒和物流成本。

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仅仅满足当地中资企业本地化采购的需求,就可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订单,以支撑起一个特定规模工厂的产能。

这样的策略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开拓中东市场,还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04

当中国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当地中资企业的需求时,接下来的一步,就是:

将目光转向满足当地承接工程项目的各国承包商

中资企业并非在中东北非地区唯一的或者最主要的工程承包商。

这个地区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工程企业,包括中东本地企业,以及西班牙、意大利、印度、土耳其、韩国和日本等国的工程巨头。

这些企业在中东北非地区积极参与项目竞标,且多数高价值项目都被他们成功拿下。

这些国际承包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样会面临本地采购的难题。

中国承包商在中东北非地区采购时遇到的挑战,也是这些国际承包商需要面对的。

因此,如果中国供应商能够满足中国承包商的需求,那么他们同样有能力满足这些国际承包商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际承包商不仅在中东北非地区承接项目,他们的业务遍布全球。

这意味着,对于中国供应商来说,与这些国际承包商的合作,将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全球市场的大门。

中国制造的产品和服务将通过这些国际承包商的项目,展示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企业在满足当地中资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将有机会寻求与各国承包商的合作机会。

这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还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

05

深入中东探寻商机并非是一场虚幻的热闹。

中国,被誉为“基建狂魔”,在管理效率、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随着国内基建市场逐渐步入平稳期,我们有更多的产能和机会去开拓海外市场。

我们已经为大家描绘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接下来的步伐,就取决于中国企业的勇气和智慧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