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拥有全球第四大石油储量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伊拉克仍饱受频繁停电困扰。
为应对这一难题,中国与伊拉克携手合作,武汉大学与巴格达大学联合建立智能微电网与储能实验室,旨在利用太阳能和智能技术破解能源危机。
2025年4月,中国与伊拉克在能源领域迈出重要合作步伐。武
汉大学与巴格达大学联合成立的智能微电网与储能实验室正式获批,得到中国科技部支持。这一项目不仅旨在解决伊拉克长期存在的电力短缺问题,还希望通过低碳技术推动该国的能源转型。
据《中国日报》报道,该实验室由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牵头,依托其先进的电力系统动态仿真与环保设备,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伊拉克生意经”系列第54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伊拉克拥有得天独厚的能源禀赋。据世界银行数据,其石油储量位居全球第四,同时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年均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然而,由于电网基础设施薄弱,电力供需失衡问题突出。
巴格达大学副教授Ghamgeen Izat Rashed指出,伊拉克在高峰时段电力短缺,低电价导致资源浪费,而非高峰期电力却未被充分利用。此外,该国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发电,导致碳排放居高不下,环境污染加剧。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伊拉克电力缺口高达数千兆瓦,居民常需自备发电机,每月额外支出35至300美元不等。
为应对这一现状,中伊联合实验室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武汉大学副教授方华良介绍,第一步是为每户伊拉克家庭安装1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及10千瓦时储能电池,总成本约7000美元。这一价格与伊拉克家庭年收入(6000至1万美元)相比具有经济可行性,且远低于长期依赖发电机的成本。
第二步将部署智能微电网技术,通过供需平衡机制减少电力浪费并提升电网稳定性。
第三步则聚焦低碳转型,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出基于碳信用的激励机制,鼓励家庭节能并获得可交易的“数字资产”。
实验室的成果还将实现产业化。
据方华良透露,两所大学授权一家中国公司和一家伊拉克公司利用实验室知识产权进行商业应用。这两家公司熟悉当地市场,能为研发团队提供前沿洞察,确保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同时,项目还将推动中国光伏与储能产业的出口。
《人民日报》指出,此举契合“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为沿线国家提供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方案。
此外,武汉大学还将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监测中东及东南亚地区的碳排放,为可再生能源规划提供数据支持。方华良表示,团队希望通过此项目探索能源转型的“伊拉克模式”,为全球能源挑战贡献中国智慧。
中伊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不仅是两国科技合作的里程碑,也为伊拉克能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这一模式或将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