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中东能源转型:推动发展的行业与公司》报告指出,中东地区能源转型正加速推进,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预计占电力结构的14%。
尽管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但太阳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及氢能等领域的投资快速增长,使中东有望成为全球低碳能源领导者。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在中东的能源市场布局日益深化,助力区域能源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深入分析中东能源转型的关键趋势,并探讨中国企业“出海”中东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中东生意经”系列第115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中东能源转型的现状与驱动力
中东地区的电力市场长期依赖化石燃料,尤其是天然气和石油。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3年中东地区的天然气发电占比高达70%以上。
然而,气候变化压力和经济多元化目标正推动该地区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报告预测,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电力结构的14%,其中太阳能光伏(PV)将贡献11%。
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已制定明确的净零目标。例如,沙特“2030愿景”计划到2030年实现50%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阿联酋则计划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些政策不仅反映了区域气候承诺,也为能源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与储能的崛起
太阳能是中东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柱。阿布扎比电力公司目前拥有5吉瓦的活跃太阳能容量,另有14吉瓦的项目在筹备中,成为区域领军者。
沙特ACWAPower和阿联酋Masdar也在加速布局太阳能项目,如沙特的NEOM绿氢项目计划到2026年实现4吉瓦的太阳能驱动氢能产能。
然而,储能技术仍是短板。
报告显示,中东储能容量在2025-2030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16%,远低于全球51%的预期。这一差距可能限制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
中国企业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中东市场的储能技术输出,或将填补这一空白。
三、CCUS与氢能:低碳技术的双轮驱动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和氢能被视为中东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报告预计,2025-2030年间,CCUS容量年均增长率将达44%,主要用于支持石油生产并生成蓝氢、氨及合成燃料。
沙特阿美计划到2030年将其CCUS容量提升至1100万吨/年,成为全球最大项目之一。
氢能方面,中东绿氢产能预计以近150%的年均增速增长,到2028年将超过蓝氢。
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开发的蓝氨项目,计划2025年投产,年产能达100万吨。这些项目不仅服务本地工业,还瞄准亚洲出口市场。
四、中国企业“出海”中东的机遇
中国企业在中东能源转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以光伏为例,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已占据中东太阳能市场的重要份额。
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中国对中东的光伏组件出口额同比增长超50%。沙特NEOM项目中,隆基绿能提供的太阳能组件成为关键支持。
在氢能领域,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参与了阿曼的绿氢项目建设,展现了工程总包能力。
此外,比亚迪的电动车和储能解决方案也在阿联酋和沙特逐步推广,契合区域电动车市场快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地缘政治风险和技术标准的差异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五、挑战与展望
尽管中东能源转型前景光明,但挑战不容忽视。电动车普及率低、储能技术滞后以及对化石燃料的路径依赖,可能延缓转型步伐。此外,区域政策的不确定性,如沙特近期调整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可能影响投资信心。
对中国企业而言,深化与中东国家的合作需注重技术适配与本地化战略。例如,通过与马斯达尔或ACWAPower的合资模式,结合中国在光伏和储能领域的成本优势,可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未来,中东有望成为中国新能源技术输出的重要试验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能源合作迈上新台阶。
六、结语
中东能源转型不仅是区域经济多元化的体现,也为全球低碳目标贡献力量。太阳能、CCUS和氢能的快速发展,叠加中国企业的技术与资本输入,使这一地区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然而,成功的转型需要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的协同努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把握中东市场机遇,不仅是商业布局的延伸,更是参与全球能源革命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