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东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大受益地区,建筑与投资交易总额达390亿美元,其中沙特阿拉伯以190亿美元位居首位。这一趋势引发了华盛顿的关注,因其可能加剧中美在海湾地区的战略博弈。
根据澳大利亚昆士兰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Griffith Asia Institute)发布的最新报告,2024年中东地区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框架下的建筑和投资交易总额达到390亿美元,较2023年显著增长。
其中,沙特阿拉伯成为最大受益国,其交易额从2023年的59亿美元激增至190亿美元,增长逾三倍。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沙特生意经”系列第325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报告指出,沙特首都利雅得的地铁项目是推动这一增长的关键,合同金额高达56亿美元,约占中国与沙特总交易额的三分之一。
紧随沙特之后,伊拉克以90亿美元位列第二,较2023年增长九倍;阿联酋以31亿美元排名第三。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中国企业在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包括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和巴林)六国签署的基础设施合同总值已达1030亿美元,在伊拉克和伊朗分别达到170亿美元和120亿美元。
智库Asia House的研究显示,中海湾贸易额持续上升,预计到2027年可能超过海湾与西方的贸易规模。
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与伊拉克合作的油田开发项目也在2024年取得突破,推动了当地能源产能的提升。
《金融时报》援引数据称,中国企业在中东的建筑项目总值在2024年翻倍,凸显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经济的深远影响。
尽管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合作日益紧密,美国并未放松对该地区的拉拢。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近期将对华进口关税从10%提高至20%,试图缩小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贸易逆差,中国则以对美产品加征关税予以反击。然而,特朗普对沙特的态度依然热情。
上月,他在迈阿密一场由沙特主办的投资会议上,亲自会见了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主席亚西尔·鲁马扬(Yasir Al-Rumayyan)和财政部长穆罕默德·贾丹(Mohammed bin Abdullah al-Jadaan),称沙特为“拥有特殊领导者的特殊之地”。
沙特则承诺在特朗普四年任期内,将对美贸易和投资规模提升至至少6000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中东国家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既希望借助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经济多元化,又不愿完全疏远美国这一传统盟友。
例如,沙特“2030愿景”计划与“一带一路”高度契合,而其对美能源出口和军购合作同样不可或缺。
随着“一带一路”在中东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未来,中美在海湾地区的竞争或将更加白热化,而中东国家如何在两大强国间取舍,将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变量。